大象一区一一区三区四hd_三秒直接进网站入口的代码_带你进入新世界的网址

不看后悔!如何策划一本销量百万的图书?


 发稿时间:    2021-12-15

商务君按:不管你是资深的图书策划“老炮儿”还是刚刚接触做书的菜鸟萌新,想必或多或少都对图书策划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。在如今出版业都在积极开拓新渠道,大家想方设法打开市场的时候,又有多少人回归思考图书策划本身呢?到底如何策划出畅销好书?身在图书行业的我们有时也一叶障目,本文作者是国内著名思维方法专家、学习策略专家,他对打造畅销书有哪些独到的理解和看法呢?

为什么其它商品容易出爆款,而图书不容易做出爆款?

为什么其它商品有许多差异化打法,而众多图书产品的打法却相对单调?

百万销量的书是可遇不可求的吗?能否通过主动、深度的思考而精准策划出一本百万销量的书?

重要的不是“百万”这个数字,而是爆款畅销书的运作思路。

金融市场上有一句话——你赚的钱,本质上都是认知的钱;你无法赚到认知能力之外的钱。这句话具有强烈的金融特性,然而它对其他许多行业也是适用的,图书行业也不例外。

不同的思维认知模式下,策划编辑们对同一本畅销书的分析与策划会完全不同。一本百万甚至千万级的畅销书,在一些较浅的思维认知模式下,会觉得与那些卖了几万本的普通书籍没什么核心区别,最后只能诉诸于运气“有时候图书爆不爆也有运气成分啊!”“可能就是恰好赶到风口了吧?”。

而在掌握了传播本质的金牌策划人眼里,“大部分偶然不过是对于必然的未知”。经过深层次思维拆解,那些隐藏的、让书籍爆发性传播的因素就会浮出水面,心想“原来引爆传播的杠杆点在于这里”“这种潜在的爆发性因素是可以定制与复制的”。

理解书籍的策划与爆发,不能仅停留在常规打法上,而需洞察其在不同层级上的传播本质。我研究过市面上常见的超级畅销文化产品——书、动漫、影视等,在渠道铺设、启动流量、自传播性以及隐藏爆发逻辑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拆解。不论是最近爆发的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,还是颇具传奇的《遥远的救世主》,或者是《批判性思维工具》等硬书,几百个超级畅销品种分析下来,其核心机密一目了然。

理解书籍的策划运作与传播,有至少3个维度。大部分策划编辑可以理解第一个维度,而忽视第二个维度,并大概率从未思考过更深刻的第三个维度。本文就此抛砖引玉,希望能提供一点新思考的火种。本文结构过往畅销书的经验桎梏——经过进化的常规打法,还是常规打法策划编辑常看重什么要素?常规打法的变迁与演化——自媒体、群与直播带货思维的局限——单一的策划思路,驾驭不了繁杂的渠道变化自传播的逻辑——为什么产品会引发口碑传播?常规打法的尽头,是商品的自传播性由浅至深,商品传播的3重价值

打开传播的格局——更高维度的爆款书思考为什么《窗边的小豆豆》畅销千万?——10个分析9个错10亿身家大V用的分析框架——爆款畅销的4大要素思维层次之殇——有些策划会把百万畅销书当垃圾扔掉一个取巧的策划维度——平凡书变成畅销书的公式没有特殊渠道资源,如何把最难卖的书卖出去?可复制策划思路——人类大脑的特性与时代趋势

过往畅销书的经验桎梏——经过进化的常规打法,还是常规打法

■策划编辑常看重什么?

一个作者和选题进入了策划评估里,编辑们开始仔细审核相关的要素。如:这个选题方向有人关注吗?感觉有没有前景?作者本身是什么资历背景?作者有多少自有资源?公众号和知乎有多少粉丝?书籍大纲如何?试读如何?写作质量过关吗?起印量和版税有什么要求?接受阶梯版税吗?等等。

另一方面,为了和有分量的作者谈下来,也为了图书能热销,公司能好好发展,编辑作为出版机构的一员,也会关注自己所掌握的渠道:当当/京东的家伙会给我多少面子?首页轮播位怎么才能拿下来?打榜回购如何进行?当当地址查重太厉害,要分单但账号似乎不够用了。新华书店和西西弗等民营书店,要码堆,最好有人去每日查看码堆状况。 机场书店要不要上?成本挺高,但对品牌有点帮助。双11要打折扣,天猫自营、博库、文轩要同时上活动。找几个公众号大号发下推文,常年合作应该拿得下这个面子。豆瓣和百科要找人做了,书评要刷一波……这些常规内容,占据了策划编辑主要精力和思考空间。 ■常规打法的变迁与演化——自媒体、群与直播带货

然而分销渠道是常年变化的,传统的线下店早已衰退,接着京东和当当的流量发展到顶也开始下降,再接着,好像连公众号都带不动货了。图书行业都在疑惑——流量去哪儿了?(刘媛媛:啊嚏~ 谁在叫我?)

一个大的趋势是,渠道越来越分散了,需要有强大运营动机和能力的人去不断跟进市场变化,挖掘新的渠道。一开始公众号被挖掘出来,接着社群运营,私域流量,微博超话,抖音,然后直播带货的大V合作……花样百出。在这一点上,民营书企做得不错。

果麦、磨铁等民营书企做了自己的自媒体矩阵,抖音、微博做了几个几十万粉的大号,流量还不错;公众号虽然不是主流量了,但也在勉力运营;另外找了一些细分品类的直播带货大V,有时一场直播能带几百本甚至上千本。再不行就找直播大V……

另一方面,由于出版机构渠道的效果弱化,策划编辑在找作者的时候,就会额外看重作者的自有资源和渠道。最基础的是公众号和知乎的粉丝,如果作者本身有长期活跃的社群、粉丝群那自是极好的,群里面就能做群成交。当然,顶级流量作者,名字就等于销售量的,比如余华、刘慈欣之类的,那就更好了!然而签不下来…… 我自己做过公众号,知乎上也有几十万粉丝,我很清楚做自媒体尤其是视频自媒体的难度和繁杂。说实话,能把自媒体做好是很难的,实际上,大部分出版机构,自己的自媒体矩阵并没有做起来,磨铁、果麦等以起激进而活跃的民营激励机制,好不容易做起来了,但能发挥多少作用?辛辛苦苦做起来的号,能用多久?一两年后会不会继续衰减?

更何况,大部分出版社很难做起来。一个基本的逻辑是——如果这个账号的运营人员有能力做出几十万粉的视频账号,他为什么不去自己创业当大V,而要在你这里拿万把块钱的工资?于是,内部自媒体账号效用不充分的时候,只能更大的依靠外部大V渠道合作,比如直播带货大V。大V会先把价压到最低,再要求拿20%分成过来。问题在于,图书是个穷行业,经不起这么低的价和高比例的分成……所以,很多时候大V带出去的书,出版机构并不盈利,权当是清库存了。

总结起来就是, 书籍的销售需要持续的渠道营销,而渠道成本全都很高;新的自有渠道的建设成本也很高;而已经建设好的渠道(比如已经建立好的线下合作),效果都很弱。那么,问题出在哪儿了? ■思维的局限——单一的策划思路,驾驭不了繁杂的渠道变化 渠道是有极限的,而部分头部民营书企已经把渠道开发到极限了,效果依然一般。所以问题不在于渠道上,而在于书籍本身。很多编辑可能觉得,我就是因为书籍策划本身已经做到极限了,才去寻求渠道的力量,你却告诉我问题不在渠道上?

然而,图书的策划真的已经做到极致了吗?我们跳出来思考一个元问题——思维模式。当你在做图书策划的时候,你用的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模式?

我研究了十几年的人类思维模式,给许多人做过思维方法的培训,还写了一本书叫《深度思维》卖了十几万本。我的经验是,思维模式能够决定的东西,比一般要想象的多得多。在许多工作难题上,卡住你的常常就是思考问题的切入维度和深度。

那么,大部分编辑在策划图书时候,采用的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模式呢?很不幸,几乎只有一种——历史借鉴法。历史借鉴法,也可以简称为套模板。我一看,市面上曾经出现过哪一种比较成功、畅销的书,我就去做一本类似的,甚至是完全一样的。这是一种最初级的思维模式。

比如,《批判性思维工具》火了,那么《学会提问》《提问的艺术》《思考的工具》之类的书应该也能火;《刻意练习》红了,我去做个《刻意学习》、《高效学习》风险就比较低;就连我的《深度思维》这种十几万本级别的小畅销书,也引发了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同名的《深度思维》《深度思考》《深度成长》《深度……》。反正自《深度思维》之后,就出了好多个书名为深度xx的。

做图书,模仿、对标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运营思路,但单靠模仿和对标是不够的。模仿和对标,本质上是对于图书运作逻辑没有清晰的解析的,于是去做一个依葫芦画瓢的整体性套子。不理解其中内核,画虎常常变成猫。要做爆款,超级畅销书,最好能够真正理解,书籍畅销的隐藏逻辑。

自传播的逻辑——为什么产品为引发口碑传播?

■常规打法的尽头,是商品的自传播性

首先要意识到,渠道的力量是有限的。每一个渠道所触达的人群都是有限的,并且渠道逐渐分散化是一个历史的大趋势,不可阻挡。二三十年前,只需要线下书店就够了,所有人买书都去书店;随后,线下书店和京东当当平分天下;接着淘宝来了,公众号来了;现在微博、抖音、B站、直播全来了。

未来的渠道会怎么演变呢?不知道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渠道一定会越来越多,每一个单一渠道触达的人群会越来越少。既需要去跟随着时代动态的去更新、去抓。同时也要意识到,渠道是抓不尽的,且性价比越来越低的。

反过来,图书这一被传播的商品,这一你所策划的商品,却是很容易抓住的。如果传播的主力不是渠道,而是图书自己呢?如果够买了这本图书的读者,大比例的愿意去向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呢?那么一切问题就解决了。

常规的渠道只用作为图书的启动流量,而启动之后,图书的自传播性会解决其他问题,你只需要躺着数钱就行了。所以,常规打法的尽头是图书的自传播性。怎样理解和构造,图书的自传播性? ■由浅至深,商品传播的3重价值

回到更具本质性的内容上,看看图书作为一个商品,可以具有哪些价值?每一种深刻的价值,即是商品被用户主动传播的一种自传播性。

第一,工具价值。这是大部分产品都需要具有一个基础属性——它有某个具体的作用。比如,某些优质的教辅书,教材,实用类书籍(如《营销手册》、《如何做自媒体》等)。我上面提到的那些超级畅销书,如《批判性思维工具》,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。更极端的案例是三十年前的《新华字典》。

在此逻辑下,一个产品的功效越强,性价比越高,这个产品就会越受欢迎。这对应了很多编辑在找作者的时候所要求的,“要有相当高的行业水准”“要有干货”。本质上,是在追求作者和书籍的工具价值。这一点很容易理解,但你能否理解,在工具价值这一逻辑上的引发问题?

随着社会的发达,商品和工具是越来越多样化的,单一工具/图书,能提供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少。当年物质匮乏时代的《新华字典》的超级畅销已成绝唱,未来,单纯的工具属性不足以构造超级畅销书了。

如果你的目标是做一个卖10万本左右的小畅销书,工具价值是一个最有力的保证,因为它是广泛存在的基础需求。我自己写的《深度思维》《学习的逻辑》,即是按照工具价值的逻辑在运作。《深度思维》三年卖了十几万本,刚出的《学习的逻辑》大概也将是这个范畴,很难更多了。如果想做百万级的畅销书,单纯的工具价值是不够的。工具价值可构造小畅销,不足以构造超级畅销。如果你有野心,还需要了解更深一层的价值。

第二,情感价值。情感价值是一个产品的升级价值——这个产品与你的某种重要的情感有关,能够引起你的重要情感回忆。典型的案例包括(涵盖图书、动漫等同属性商品)“80”后、“90后”看过的《射雕英雄传》《天龙八部》《还珠格格》《灌篮高手》《美少女战士》等;“90”后、“00后”看过的《火影忍者》《海贼王》《斗罗大陆》等;“05后”正在看的《进击的巨人》《一拳超人》等。这些产品曾经长期陪伴过一代人的童年、青少年,有强烈的情感回忆在其中。

情感价值的逻辑为,这个产品/图书长期陪伴用户,或者触发用户的某种心理情感投射,将产品与自己的人生经历、回忆绑定,陪伴越长,投射和回忆绑定越深,产品越受欢迎。

情感价值的传播属性更为强烈,比工具价值更强烈。选一个工具价值属性的代表,比如《批判性思维工具》,你读完以后感觉非常好,你会在什么场合,推荐给谁?你大概率并不会主动推广它,只能是偶尔某一个熟人提到他感觉人的思维能力很重要,然后你就很偶然的说:“啊,我曾经看过一本《批判性思维工具》,写的很好。”它的传播仅此而已了。

但情感价值的传播就广泛的多。比如典型的80后情感价值属性文化产品,金庸的《射雕英雄传》《天龙八部》等,看过的人会跟谁提起来这些?答案是,几乎所有身边的朋友。因为这是“我”喜欢的东西,我在闲聊中、聚餐时和同学朋友们闲聊一下提几嘴,很正常吧?这就构成了产品的自传播。

在公众号上、论坛上、知乎上、头条上,有多少人在缅怀他们童年的《七龙珠》《灌篮高手》和《斗罗大陆》?在热议、讨论他们青少年的《天龙八部》和《海贼王》?还有更典型的案例——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,一个强烈的女性情感价值书籍,在人口只有区区5000万的韩国,居然卖了百万册!为什么?因为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韩国女人,都会含着眼泪的将这本书推荐给自己的女性朋友。这就是情感价值的传播力量。

再比如《灌篮高手》,强烈的男性情感价值传播——每一个打篮球的中小学男生,都会兴奋的把这部漫画推荐给自己班上的男同学,并且在成年以后回忆起当初的热血激情,甚至会买一套放在自己成年后的书房里,作为收藏。

不好意思,我就买了。

情感价值已经构成强烈的传播属性了,然而,它还不是最强的传播逻辑。在此之上,还可以更进一步。

 第三,信念价值。很多人对信念价值比较陌生,但它是一个产品最重要的高级属性——这个产品引导你的心灵,赋予你信念,让你成为更好的人。简单来说,能够触动灵魂,并引导心智成长。

一看这个要求就知道,太高端了,也太难了。但并非不可做到。比如中国有一本挺传奇的书——《遥远的救世主》。这本书就是典型的以信念价值为传播突破口的书籍。这本书营销渠道极为狭窄,基本没有任何常规渠道和启动流量可言,并且还是15年前的书,写的是二三十年前的事。然而却经久不衰,畅销百万级。为什么?因为它是一本高人写的书,传达了“强势文化”等一般人思维能力无法疏通的深层观念,并用人们可理解的语言,暗含了部分禅宗的启发性思想。

这本书的流传应当引起图书行业的思考和重视,因为它正处于整个行业的理解盲点:它没有模板,对当代图书界可算是前无古人;它不热门,没有涉及流行概念;它时代性极弱,与当代人生活基本无关;它没有启动流量,渠道力量很弱;它甚至一度被打压封禁。但是它居然大畅销了。这就是信念价值的传播力量。

最强大的传播,要在最深刻的人性里去挖掘。人性有黑暗的一面,但也有光明的一面。商品的信念价值,主要抓住人性中光明的一面——每个人都希望变得更好,更优秀,更强大,希望精神与灵魂的升华。这种高贵的人类属性在世俗的世界里中很少得到表达,但一旦被引发出来了,就会表现得极为强大——这本书我要买!我要推荐!以及,我要装X!

整个世界图书史上,印刷量最大的基本都是宗教书籍,这也是信念价值及其传播性的一个表现。另外,在电影推荐榜单上经常能看到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《楚门的世界》等影片,这些也是充分具有信念价值,能够感动人灵魂的影片。它们的传播逻辑和书籍是一致的。

另一个典型大类案例中,日本的热血漫画在中国乃至全世界,都极为畅销,比如当年的《七龙珠》,现在的《火影忍者》、《死神》,以及《进击的巨人》。这些热血漫画并不是单纯的打打杀杀,每一个顶级流行图书中,都在讨论一些终极问题,并在终极问题里挖掘强大的信念价值。

《七龙珠》和《火影忍者》中内涵的是永不屈服、热血成长的信念,《进击的巨人》里赋予的是关于自由这一人类终极话题的讨论,并内涵有“拥有自由的灵魂”这一超级信念价值。实际上,几乎每一个顶级的流行文化产品,都蕴含有强大的信念价值。很难找到反例。

所以,如果想做出百万级的畅销书,最好去思考下,如何给读者们做一点信念价值出来。在书里面做信念价值,对策划者和作者来说,都很难,大概不是今天一天能想通的。比如我,我花了足足5年时间里写的一本书,反复设计和修改,几乎穷尽一生所学,才勉强做到了这一点(接近完工,待出版)。

不过,即便你完全理解了书籍和商品传播的3层价值,充分构造了书籍的自传播性,你依然没有到达最顶端。在图书运营和策划的世界里,还有更高的维度。如果不攻克这个维度,你就难以做出最顶级的图书,甚至把顶级畅销书放在你面前,你都看不懂,白白错过。比如,为什么《窗边的小豆豆》这种小白书,居然卖了几千万本?

打开传播的格局——更高维度的爆款书思考

■为什么《窗边的小豆豆》畅销千万?——10个分析9个错

《窗边的小豆豆》这本书,出版业的人,大多是看过的,至少是听说过。因为它太有名了,全球卖了几千万本,中国国内就卖了几百万本,是一个典型的极品畅销书、长销书。然而,这样一个典型产品,当你去分析它为什么卖了这么多的时候,即便是资深编辑,都无法给出相应的答案。

我向很多图书编辑问过这个问题,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正确。他们给出的答案,要么含糊不清,要么表面上看上去有点道理但不触及核心,要么就直接诉诸偶然了。比如:“这本书我看过,很感人的!”“这是个讲教育的书,关于教育的一些理念,我觉得讲的挺好的。”“确实挺畅销,不知道哪个团队运作的?可能有些特殊的方法”“比较久远的东西了,运作过程难以复盘,很难说清。”“有些图书的火爆确实有一定的偶然性,如果把它放到现在来,未必会火。”这些回答,全都错误。

比如,说原因在于这本书讲教育理念,讲的很好的,这是典型错误的分析。再好能好到千万级别?其他讲教育理念的书就不好吗?怎么没有卖这么多?实际上,可以负责任地说,《窗边的小豆豆》中,所涉及的教育理念是非常浅的,是入门级的东西,并且没什么可操作性。至于感人之类,世界上感人的书太多了,随便一本爱情题材的书,都比《窗边的小豆豆》更感人,怎么卖不火?

另外,《窗边的小豆豆》的火爆,也不应该诉诸于偶然因素。我认为,如果《窗边的小豆豆》是一本近年来才出的新书,它依然会大火。因为它有内在的、隐藏的爆发性传播逻辑。而这个逻辑,是一般的出版人看不懂的。因为这本书爆发的逻辑,根本不是图书传播的逻辑,甚至不是普通商品传播的逻辑,而是投资品的逻辑。 ■10亿身家的V用的分析框架——爆款畅销的4大要素

在文章的最开始,我提过一句话——你赚的钱,本质上都是认知的钱;你无法转到认知能力之外的钱。这是金融投资市场上的一句格言。

我自己也做投资,接触过不少身家上亿、上10亿的大V。这些高投资的大V们,思维能力是强大的,分析事情是深刻的。他们所用的分析框架,常常能够直达事物的本质。当这个框架用于进行图书分析的时候,发现其效果非常显著,许多潜行的道理浮出水面,隐藏的爆款图书逻辑跃然纸上。要想分析和策划顶级爆款图书,你可以尝试,把图书,当作投资品来理解。

投资要投好赛道,分析优秀的投资品种,核心之一就是分析其赛道。而分析赛道投资品种,一个最简框架是分析其4个维度:产品潜在市场空间;产品受众需求强度;赛道竞争格局;上游供应。对于图书行业来说,第4点供应分析可以省略,因为纸张印刷等不是图书行业的核心环节,所以主要对照前三点来理解。

第一,产品潜在市场空间——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?这种人多吗?顶级爆款书,一定是潜在受众数量很大。你要是做一本《雕刻的艺术》,写得再好也没用,因为关注雕刻的人很少;你要是做一本《厨房里的艺术》,它的可能性就大了,因为要自己做饭的人可就很多了。

第二,产品受众需求强度——潜在读者有可能会买,但是一定会买吗?他很需要这本书吗?比如,《公务员备考宝典》,那就是很需要;但《红酒品鉴》?读者喝红酒,但是他买《红酒》品鉴的需求并不大。

第三,赛道竞争格局——同类别的书,有多少本?如果同类竞品很多,那么读者为什么不去买竞品呢?显然,竞争者越多,你做书难度就越大。而竞品越少,甚至是唯一品,那么作数难度就低。

这个分析框架,是金融投资市场上一个非常典型的框架,对图书也同样适用。它并不复杂,但它却能给做书的朋友们很好的启发。你会发现,它能解决许多你之前无法理解的图书问题。 ■思维层次之殇——有些策划会把百万畅销书当垃圾扔掉

如果《窗边的小豆豆》是一本刚刚写好、等待签约的新书,绝大部分编辑会把这本千万级畅销书,当垃圾扔掉。你,不会例外。

大部分图书策划人,思维模式是套模板、对标,看看图书市场上有没有类似的成功案例,找个借鉴。但《窗边的小豆豆》一书,根本找不到任何一本畅销书,是与它类似的,所以立刻放弃,根本过不了评审会。做非虚构的编辑会想:

这本书水平很一般啊!讲的教育理念都很基础,还不如xx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讲得好;也不如xx特级教师讲得好;甚至不如xx大V讲教育讲的好。

这个分析没毛病,因为《窗边的小豆豆》作为教育学图书,其专业性真的很差。同时,《窗边的小豆豆》是讲的一个教育故事,题材上也可以理解为一部小说,所以它有可能到一个出版社/图书公司的文学分社,而做文学的编辑会想:

没有文学价值,文笔很平庸,作者笔力太浅;情节不够精彩,很平淡,悬念转折等都没有;人物不够饱满,情感张力弱;总之,一看就是新手菜鸟写出来的东西。

这个分析也非常正确。摸着良心说,《窗边的小豆豆》真的情节寡淡,一点不精彩,其人物塑造、情节冲突高潮的设计都极为业余;甚至文笔也都是很平常的口水话,一点不优美。没有任何国内的编辑会认为这本书有出版价值,于是错过这本书。

别装了,你,不会例外。 没错,《窗边的小豆豆》缺点非常明显,讲教育很业余,讲故事也很业余,但是,它一定会火。因为我是按投资框架来分析的。

第一,产品潜在市场空间——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?这种人多吗?

分析:多,非常多,因为《窗边的小豆豆》是给妈妈们看的!妈妈这各群体,数量巨大,比什么《批判性思维工具》大多了,甚至比《原则》对应的股民们大多了!实际上,市面上绝大部分已经畅销的书,其潜在市场空间都比不上这本书大。这是个S级赛道,潜在空间极为广阔。

第二,产品受众需求强度——读者购买这本书的意愿,有多强烈?

分析:可能会买,未必一定会买,这本书,潜在读者们购买意愿很强烈的吗?这里的分析,需要引入上一章讲述的书籍的传播性,需要分析其价值属性。显然,这本书具备强烈的情感价值。情感价值的强度,与其情感强度相关。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妈妈对孩子的关爱,尤其是教育投入方面的关注。世上还有比这更强的情感了吗?对一个妈妈来说,还有比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事吗?所以,这本书的受众需求强度,一样是S级的。

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,赛道竞争格局——同类竞争产品有多少?

分析:《窗边的小豆豆》,是一本特殊,用小说形式来讲述教育理念的书。这种类型的书,市场上的同类产品,为零。不存在。如果你是一个熟悉金融投资的人,你肯定已经热血沸腾了。一个公司,它的产品,潜在用户极端庞大;它的用户对这个产品需求极端强烈;然后它居然没有任何竞争对手?这样的公司股票,我先买100亿,好不好?

这种完美级赛道投资品,百年难得一遇。贵州茅台的格局都没有它好!隆基股份和宁德时代的格局都没有它好!以及,美股狂涨几十倍的股票,特斯拉,格局都没有它好。上一个赛道格局这么好的品种,我记得,还是比特币。

所以,如果我是一名策划,看到这本书,我根本就不会在乎它的文笔怎么样,它的故事怎么样,它讲的教育理念等等——一切都不重要了。这是一个完美的赛道投资品,它要涨1000倍。

所以,如果一个编辑说,这本书文笔不好,故事不精彩,然后错过一本爆款书,这完全是思维模式的问题。实际上,在这样完美的赛道里,只要它写的内容不是一塌糊涂、下三滥,能看得过去,也就够了。这就是典型的方向大于努力,格局大于细节。

很遗憾,我在写前两本书《深度思维》和《学习的逻辑》的时候,没有领悟并应用这个框架合理逻辑,也没能构造出一本超级畅销书。但我最近一本书,就是完全按照前面所讲的,3层传播价值合一,叠加S级赛道逻辑的模式写的,这也算是知行合一的一种表现吧。我也很希望图书市场上,能够多出现一些这种赛道逻辑的畅销书,打开图书的策划的新的空间。

取巧的策划维度,平凡书变成畅销书的公式

■没有特殊渠道,如何把最难买的书卖出去?

你做过的,最难卖的书是什么?它有《量子力学》《电气电路》《工程材料混凝土》难卖吗?请注意,上面这几本书,都不是教材,不能通过学校渠道卖给学生!如果领导逼着你把这几本书卖出去,我怕你要发疯。

然而日本有一家公司找到另一个方法,把这些极难卖出去的书,居然卖出了畅销的感觉!不仅卖了好几万本,而且全球发行,火出圈了。它叫欧姆漫画社。它的运作模式很取巧——把严肃难懂的知识内容,用漫画、故事的形式讲解出来。于是它就火了,卖了好几万本。这要是给一般的策划,按照普通的文字模式做相应的图书,恐怕100本都卖不出去。 ■可复制的策划思路——人类大脑的特性与时代趋势

实际上,类似欧姆漫画社这种运作思路的书还有很多。它的本质是,故事化讲授知识。比如最近两年大火的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是一本心里自助书,但它和其它心理书的区别在于,它是用讲一个故事的模式来讲授心理知识,于是它卖了200万本,而一本心理书,哪怕是自带流量的大V的书,也不过是5~10万本就到极限了。

再比如,10年前张德芬有一本《遇见未知的自己》,一本关注自身心灵的入门书。这本书里讲的内容非常浅,而且少,但是依然成了爆款书,因为区别于其他的心灵书籍,它是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。

其实刚才书说的《窗边的小豆豆》,也属于这个模式的应用,用一个故事来讲述教育理念和知识,是一个特殊的亲子教育类小说。如果我们把这个取巧的运作思路,和刚才的赛道分析结合在一起看,分析上面三本书,有如下结果:

这几本书都是畅销书,但其构成因素不一样。《窗边的小豆豆》在潜在用户人群、需求强度、赛道竞争格局三个维度上,全都是S级,于是构成了它1000万+的销量。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的潜在用户人群不如《窗边的小豆豆》,因为关注心理问题的人数,比如妈妈的人数多。其余两个维度为A和S级,也相当优秀,于是有200万+的销量。《遇见未知的自己》在潜在用户人群上是很吃亏的,因为关注心理问题,且原因从灵性角度寻找答案的人,是非常少的,这是个偏冷门的小赛道。但它的需求强度很好,竞争格局也是顶级的,所以在一个小众市场上火了起来,有50万+的销量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这三本书的赛道竞争格局都是S级评级的,也就是,它们都具有极度的稀缺性。就是因为故事化讲述知识这种模式,既是图书市场上极为罕见的,又是极为受欢迎的。

顺带一提,这种故事化讲述知识的模式,还可以提高一定的产品需求强度,因为它更新奇有趣。知识是复杂的、枯燥的,而人类大脑的特性是,喜欢简单的、有趣的内容,喜欢故事。当你用故事、漫画来传播知识的时候,就会天然的比硬知识内容更受欢迎。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,几乎在任何领域都可以。

同时,随着时代和电子产品的发展,人们的注意力是越来越散乱的,对干货知识的接受程度是越来越低的,而对有趣的内容的需求度是越来越高的。所以,故事化讲述知识的模式,也是极为复合时代潮流和趋势的。这种模式,也足可以成为一种图书行业的大杀器。这种模式,可以玩很久。

洞悉一个行业的内核与趋势,并不容易,我在本文中所写的内容,不敢说是真知灼见、绝对正确,但蕴含了我多年的思考,希望能对各位朋友有所启迪。

同时,作为一个信奉知行合一理念的人,我说的东西,一定是我做得到的东西。自己做不到而空口说,这是成功学的套路,不是我的风格。

在我即将写完的一本书中,我将本文所讲述的理念尽数用了进去,在一本书中融入了产品的3重价值(工具+情感+信念),并选取了S级市场空间+S级需求强度+S级赛道竞争格局的选题角度,同时还用上了故事化讲述知识的模式。我也希望图书界的朋友们能够做出更多的符合上述模式的书籍,印证我的思路是否正确。为文化传播的再创辉煌,诸君共勉。

 


Add
地址: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106号
Phone
联系电话:0451-84652677
Enve
邮编:150000
Erweima
版权所有: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    黑ICP备10202496号-2    技术支持:黑龙江新媒体集团    

黑公网安备 23010202010279号

财经| 青海省| 沭阳县| 凯里市| 云阳县| 揭西县| 兴安县| 宜良县| 东光县| 三穗县|